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瓊花觀介紹

在揚州市區文昌中路(原瓊花路)的北側,一座古色古香、美輪美奐的道觀矗立在人們面前,它就是名聲遠播的千年古道場蕃厘觀。據介紹,觀中因為出現過天下無雙的瓊花,因而名揚四海,成為古今遊人嚮往的勝地。
   
蕃厘觀歷史悠久,其前身是西漢時代所建的后土祠。古時稱地神或土神為后土,后土祠就是祭祀地神或土神的廟宇。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經淮南節度副使高駢增修,易名唐昌觀。北宋至道二年(公元996年),揚州太守因觀內的瓊花樹葉茂花繁,潔白可愛,首詠《瓊花詩》。自此,瓊花之名,遂名聞海內。歐陽修任郡守時,因揚州瓊花"世無倫",而在觀內瓊花樹旁築亭,其匾額上書"無雙亭",以作飲酒觀賞瓊花之所,並作詩曰:"瓊花芍葯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曾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北宋政和年間(公元1111~1118年),取《漢書·郊祀歌辭》"唯泰元尊,媼神蕃厘"義(蕃厘,即多福的意思),改廟名為"蕃厘觀",宋徽宗欽賜"蕃厘觀"匾額。世人以此觀中有瓊花,故俗稱為"瓊花觀"。
   
明代揚州知府吳秀在觀裡建玉皇閣,閣高三層,高大壯麗,登閣可以俯視全城。時至清代,瓊花觀已逐漸衰敗,到了民國時期,蕃厘觀內的建築物已基本毀於大火。現今的蕃厘觀是由揚州市政府出資於1993年開始重修,歷時三年,耗資1800萬元,重建後的蕃厘觀,觀門仍朝南。觀前的石牌坊系明代所建,石質呈糙米色,有左右兩根石柱,上圓下方,柱端似華表,分別雕刻日月形狀,左為赤烏,象徵著太陽,右為玉免,象徵著月亮。門樓三間,上嵌一方石額,"蕃厘觀"三個大字為清人劉大觀所題。其後是具有民族風格的三間單簷山門殿。觀內的主殿是一座砌在高基平台上的五楹重簷大殿,即"三清殿",平台四周圍以白石欄杆,殿前植有兩棵銀杏樹。平台石梯兩側各植一株龍爪槐、兩株瓊花。觀門至大殿的正中一條甬道,甬道中有一棵老榆樹,兩側各植四株瓊花。甬道東西側各建兩層樓結構的仿古廊房。而在大殿後方圍牆外的後花園內,小橋流水,九曲碑廊,造型別緻的瓊花台、無雙亭更是巧奪天工,整個花園濃縮了江南園林美景之精華,令人流連忘返。
   
"明月三分州有二,瓊花一樹世無雙"。在揚州關於瓊花的傳說很多。有一種說法是,瓊花原生於天上,一日有仙人降至揚州,誇說瓊花之美,世人不信,仙人便取出一塊白玉種在土裡,頃刻間發芽、長高、開花,花色如玉,人們遂稱之為"瓊花"。相傳隋煬帝要賞此花,專門開鑿運河前往揚州觀賞。因為瓊花有冰肌玉骨之質,它又與宋之興俱興,與宋之亡俱亡,故曾被人視為吉祥的象徵。據說,北宋時宋仁宗曾把瓊花從揚州移植到汴京御花園裡,但第二年就枯萎了,只好又送還揚州,瓊花到了揚州又復茂如故。金國的海陵王攻佔揚州後,又把瓊花連根拔起掠去,幸而有道之士太守對殘根辛勤培育,才使瓊花絕處逢生。南宋的孝宗聽說瓊花極美,又把它移往臨安宮中,但瓊花到了臨安便憔悴無花,只得又遣還揚州。到元世祖時,蒙古大將阿木以十萬兵馬攻破揚州,燒殺搶掠之下,瓊花終於死去。這一系列神奇的傳說,都使得瓊花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也使瓊花觀成為江淮一帶著名的道觀,以至於一般老百姓只知道瓊花觀的名字,卻不知道有蕃厘觀的名字。
  
據史料記載,在清順治、康熙年間,先後有兩代張天師羽化在蕃厘觀內,故為道家正一派視為聖地。而在古代許多小說裡,瓊花觀都被描寫成神仙出沒或高人隱居之地。在明人寫的《隋煬帝艷史》、《隋唐演義》一類小說裡,都大肆渲染隋煬帝和瓊花的神奇故事。在清代的一些筆記中,又常常記載江湖隱士或山野奇人寓居在瓊花觀裡。《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在落魄的晚年常常流連於瓊花台畔,悲悼自己的坎坷身世也像瓊花一般。他的侄兒金兆燕有詩云:"峨峨瓊花台,鬱鬱冬青枝。與君攀寒條,淚下如連絲。"描寫了吳敬梓在瓊花觀裡愴然涕下,淚濕衣衫的情景。
  
瓊花是一種具有傳奇色彩的花卉。瓊花原物現今雖已不存,但長期以來,揚州人民約定俗成,已把聚八仙花視為瓊花。瓊花觀作為千年古道觀,歷經興衰滄桑,終於以嶄新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雖然現在還沒有住觀道士,雖然大殿內未塑神像,但它作為揚州著名道觀和著名的歷史文化遺跡,在人們心目中始終享有崇高的地位。而被譽為"維揚一株花,四海無同類"的千年瓊花,正以其天下無雙的風采笑迎海內外賓朋。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