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後赤壁賦圖

【名稱】宋喬仲常後赤壁賦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文物現狀】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藝術博物館藏
  【簡介】
  紙本,墨筆,縱:29.7、橫:560厘米。
  喬仲常,河中(今山西永濟)人,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北宋末期徽宗時。據《畫繼》的記載,他是師法李公麟的,工於雜畫,尤長道釋人物故事畫。嘗作《十六應真圖》卷,眾羅漢外,山水樹石俱備。傳世作品有《後赤壁賦圖》、《山居羅漢》、《高僧誦經圖》等。
  該圖據蘇軾的名篇《赤壁賦》繪製而成,可視為一件山水人物作品。畫卷依原賦敘述的順序次第展開,將賦文氛圍若干段移錄於畫面上。每段描繪一個情節,而全圖首尾相連,並無間隔,同一人物在圖中反覆出現,是所謂「異時同圖」的方法。圖卷是對原賦的藝術再查,亦是傳世時代最早的《赤壁賦圖》。最值得重視的是該圖的畫法,不僅人物取白描法,圖中的山石、岡草、樹石也僅用墨筆勾皴,不事渲染,更不加色彩。用筆蒼率簡逸,時見帶有飛白的乾筆,畫風清空灑脫。與北宋畫壇流行的畫風迥然相異,倒與以後元代文人畫有著十分密切的親緣關係,這說明北宋末期文人山水畫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聯繫喬仲常師法李公麟,並將此圖與李公麟傳世《五嗎圖》、《臨韋偃牧放圖》及後世摹本《龍眠山壯圖》進行比較,結合《宣和畫譜》記述他「率略簡逸」的畫風,我們可以推測《後赤壁賦圖》反映了李公麟的畫風,在李公麟山水畫作品已不傳的情況下,《後赤壁賦圖》卷對我們完整瞭解李公麟的畫風,進而全面認識北宋後期文人畫的發展面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圖無款,拖尾有趙德麟、武聖可、趙巖等數段題跋,從跋中可知此圖為喬仲常所作,其中趙德麟跋於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據此推知此圖大略作於同時或稍前。畫上鈐有「漢伯鸞裔」、「永昌齊」、「泰定齊印」、「梁師成章」、「梁清標印」等藏印及清內府鑒藏印,《石渠寶笈初編》著錄。
  此畫以白描手法分段表現蘇軾的《後赤壁賦》內容,人物形象及山水樹石筆墨極為簡括,不受固定成法局限,風格質樸無華,是早期士大夫畫之本色。全卷以八幅紙相接,押縫處鈐有北宋徽宗時期權勢顯赫的宦官梁師成的收藏印。由於早期文人山水畫很少有作品流傳下來,此畫顯得彌足珍貴。
  此圖為北宋畫家喬仲常的典型之作,蘇軾的《前赤壁賦》寫實景實情,從「樂」宇領出「歌」來,而《後赤壁賦》則將實境與幻想結合,從「樂」字領出「歎」來,抒發觀賞山水景色時的閒情逸致,特別表現作者超塵絕俗的思想意識。而此圖則是我國現存最早描繪這一主題的作品。該圖筆墨簡括,但圖中群峰高聳、幽澗潺潺、松石茅屋、野竹茂樹以至溪橋陂陀、橫江闊水等的景色變化,卻讓我們領略到了赤壁一帶的佳勝,感受到了當時東坡與客同游的心情。畫家運用「異時同圖」的手法,充分發揮線條概括形象的功能,使畫面空間在不斷轉換間表現內容的變化。這也充分顯示了畫家對藝術手法和風格特色的追求。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