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千年流傳一部帖:解讀明肅本《淳化閣帖》碑刻

《淳化閣帖》是我國第一部大型法帖,是中國法帖的集大成者。淳化三年(992),宋太宗趙光義出內府所藏曆代法書,命翰林侍書王著鑒選編次成卷,用棗木板摹刻成帖,匯成我國第一部大型法帖。這是一部專門整理出來供皇家研究用的帖,其雕版一直深藏在皇宮內府。後來,雕版被毀,拓本《淳化閣帖》就更加珍貴了。

        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的明肅本《淳化閣帖》刻石是我國現存《淳化閣帖》中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刻石,其價值非常高。

        《淳化閣帖》共十卷,卷一為歷代帝王法帖,收錄自漢章帝至唐高宗等十九位帝王的書法;卷二至卷四為歷代名臣法帖,保存了很多古代名臣的書法作品;卷五為諸家古法帖,收有自倉頡至張旭等十七家的書法,收入上古至唐代長達幾千年間書法名家的作品,可以說是中國宋代以前中國書法的一次展示。卷六至卷十為王羲之、王獻之草書。這是一個帶有教學性質的內容,此後好多人學習“二王”的作品就是從此帖上入手的。

        肅府本《淳化閣帖》系明肅莊王朱?受封時,明太祖朱元璋所賜。明神宗萬歷年間,甘陝西右參政、分巡臨鞏道張鶴鳴得《淳化閣帖》別本,向肅憲王朱紳堯借肅府所藏宋拓《淳化閣帖》校對。張鳴鶴看到肅府本《淳化閣帖》筆墨濃嫣遒勁,字體神采奕奕,和當時人們看到的其他傳本完全不同。萬曆四十三年(1615),肅憲王令姑蘇人溫如玉、南康人張應召二人將其摹刻於石。雕刻是主要的工作,要惟妙惟肖地表現古代書法大家的運筆、書風確非易事。他們“朝暮作對,若面壁達摩,雪沒脛而弗退也”,據說,溫、張二人閉上眼睛的時候,面前出現的都是閣帖。這項工程先後歷時7年,於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完工。此帖用144塊陝西富平石,大多數為兩面刻文,刻成後藏於肅王府東書園遵訓閣內,稱《肅王府本》,又稱《遵訓閣本》。

        由於雕刻者為書畫名家,故筆勢洞清,摹勒俱精,得宋拓本的妙意。在《夤帖舉要》中稱讚《淳化閣帖》說:“明翻刻閣帖,以肅府本為最佳,跋語亦最多。”此後,以刻石為本明肅府本拓寫日多,流傳甚廣,成為現存時代較早,摹刻較精,而又保存完好的一部法帖原石。

        《淳化閣帖》刻成不久,皇宮失火,雕版被燒毀。儘管明肅本聲稱是宋刻元拓本,其實並不是原本,它乃採取各家之長補綴而成。只有前八卷摹自宋拓《淳化閣帖》原本,其他有些摹自南宋《淳化閣帖》別本。可見,肅府本《淳化閣帖》是宋元以來淳化閣帖的綜合,因此成為明朝重摹《淳化閣帖》中最具盛名、流傳最廣的版本。

         肅本《淳化閣帖》刻成後,曾多次遭到破壞。明、清之際,帖石佚失,損壞多塊,清順治十一年(1654),洮岷道陳卓聘邀陳曼仙、毛香林補摹四十餘塊將帖文補全。清康熙十四年(1675),吳三桂反清,陝西提督王輔臣起兵回應,派兵攻陷蘭州,曾以帖石為馬槽,致有“馬房光怪,櫪馬皆驚”之說。清軍圍城,守兵又毀石為炮子,使部分帖石遭到損壞。

        左宗棠督甘時,將這肅王遺物交文廟保管。光緒末年,移帖於蘭州府文廟尊經閣(今蘭州二中內)保存,又補刻木版釋文40塊。此後,得到甘肅省教育家趙元貞先生長期保護。1966年交甘肅博物館珍藏,現存141塊,藏於甘肅省博物館。 

        甘肅現存三套《淳化閣帖》碑刻,一套是省博物館保存的明肅版《淳化閣帖》;另一套是2000年建蘭州碑林時鐫刻的;還有一套是蘭州二中重刻《淳化閣帖》。蘭州碑林所刻《淳化閣帖》在肅府本原石的基礎上,進行改動,其中把肅府本的雙面刻,改成了單面,這樣就便於展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