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淺談瓷器上的「蛤蜊光」

含鉛的釉上彩瓷、低溫鉛釉瓷,受外界物理、化學物質的侵蝕以及本身發生的變化,會在瓷器表面產生一種膜狀物。日復一日,隨著「瓷齡」增加,這種膜狀物也會慢慢地增加、增厚,達到一定厚度時,就會產生類似蛤蜊殼裡面那種閃爍的「光」,故人們稱它為「蛤蜊光」。再增厚到一定程度,還會出現「銀色釉」,但「銀色釉」遇水即會褪色。據我們從祖傳的數十件官窯釉上彩瓷器中得出:大致要150年的「瓷齡」,才會出現「蛤蜊光」現象。
   圖一為「大清道光年制」直徑13.5厘米粉彩碟,就有「蛤蜊光」;圖二為「同治年制」高5厘米粉彩小碗等就都無「蛤蜊光」。但這不是絕對的,「瓷彩」不同等,快慢亦有異,如藍彩出現「蛤蜊光」現象就較快;瓷器所處的外界環境情況不同,亦有快慢。

    人們原來認為「蛤蜊光」人工不能仿製,故把「蛤蜊光」作為鑒定古陶瓷的重要標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現在造贗者,用「電光水」、真空鍍膜法製造「蛤蜊光」;景德鎮的仿古瓷廠,改進工藝配方,使一出窯的五彩、粉彩瓷就有「蛤蜊光」現象。高仿釉上彩的清代官窯瓷器,幾乎達到了以假亂真的程度。

    圖三為現在作舊的康熙朝五彩梅瓶贗品,高33厘米,底有「大清康熙年制」楷書六字款。一、因其通體「蛤蜊光」均勻,藍彩周圍「蛤蜊光」尤甚;二、自然舊貌劃痕、光澤不自然;三、人物面部畫得端正;四、底無明顯的旋紋痕和「黑疵點」;五、瓶內壁「包漿」不對頭。

    古陶瓷鑒定不是件容易的事,從事收藏離不開鑒定。古陶瓷鑒定,不但要瞭解歷代真品的諸多工藝特徵和出現的真正自然舊貌外,還要時時掌握現代仿製技術發展情況。要真正地瞭解和熟悉古陶瓷真品和現代仿品之間微小差異,以免失之毫釐,謬以千里鑒定是件嚴肅的事。為人鑒定,「鑒」不出的,忌說模稜兩可的話;「鑒」出的,更忌為謀私說假話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