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絞泥紫砂蓋罐

我國是茶的故鄉,飲茶歷史悠久, 既然是飲茶的國度,當然離不開器皿。目前有據可考的我國最早的一把紫砂提梁大壺是1984年南京市中華門外油坊橋出土的。從墓誌上可知墓主葬於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那麼這把壺的下限不會晚於嘉靖十二年。

    絞泥技術始燒於唐代,產地主要在山西、河南和陝西一帶,它是用白、褐兩色(或多色)泥料相間揉合在一起,然後按照需要切成泥片貼於製成的器物之上,或全器利用絞泥成型,再施釉燒成呈絞紋的器物。絞泥技術成型異常艱難,但能工巧匠可以自如地按泥料絞合,由於方式的不盡相同,造就了各種變幻的美麗花紋,至今受到人們的喜愛。宋代的絞泥瓷器比唐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內容愈加豐富,技術含量要求更加苛刻,產品更具東方神奇魅力。到元代絞泥生產遭到嚴重破壞,雖然有部分窯場還在繼續生產,但質量已經不如從前,在明代,瓷器絞泥幾乎絕跡、失傳。

    然而,無獨有偶,失傳的瓷器絞泥技術居然落戶移植到嘉靖時期宜興的紫砂器皿上,且技藝已經相當嫻熟。由此可以推斷,在嘉靖以前,宜興窯場已經出現生產相當水準的紫砂器皿是不容置疑的。

    這是一件揚州出土的明代嘉靖早期絞胎茶葉蓋罐,全品相,高13厘米,口徑8厘米。器型符合明代同時期瓷器式樣。器裡器外均用早期紫砂絞泥,受到當今紫砂工藝大師的高度關注和推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