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臨海古城區近現代重要建築物掠影

  臨海機械廠老廠房與煙囪

  從遠處望去,一座綠油油的青山與一家小有名氣的國有企業緊密相伴;走近企業,映入眼簾的是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的廠區。它,就是臨海機械行業的創始者??臨海機械廠,其前身就是創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的利生鐵工廠。

  俗話說,窮則思變。當時,正處在中華民族災難深重的時刻,時為海門恒利電燈公司工人的陳良法等人,為了養家糊口,就利用公司每天只發電五六個小時,白天停機工人休息的空隙,每人集資50元,買了一臺舊的皮帶傳動的八尺車床,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辦起了利生鐵廠。工廠的業務以修理為主,兼營製造,主要為海門港口船隻配製損壞機械另件,並兼修鄰近客戶送來的碾米機。後來,由於戰亂等原因,曾輾轉溫嶺、黃岩等地,慘澹經營,歷盡滄桑,幾度沉浮。1949年7月,陳良法帶著一臺車床,搬遷到臨海城關。為了招攬生意,他選擇了一家靠近輪船碼頭的南山旅社,在這家旅社內租了半間客房充作廠房,改名“利生(良記)鐵工廠”,掛牌開業,以修理為主。

  全國解放以後,社會穩定,人民生活逐步提高。農業、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其修理業務也逐步擴大,除輪船機件、碾米機、抽水機,還修理汽車、織布機。1956年,利生鐵工廠轉為公私合營臨海鐵工廠。期間,隨著工廠業務的擴大,廠址從南山旅社,先後搬到邱士喜家、育嬰堂舊址。1959年10月,經溫州行政公署批准(時臨海屬溫州地區),改名為地方國營臨海機械廠,廠址從育嬰堂遷到現臨海東郊六角井。

  50年艱苦創業,50年鑄就輝煌。20世紀60年代,該廠生產的水輪機就進入國際貿易市場,開創了水輪機首次外銷的記錄。90年代,被機電部定點生產水輪機的專業廠、聯合國國際小水電中心確認為國際小水電網成員、浙江省機械廳的重點企業和省級先進企業。1973年7月20日上午,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來到臨海機械廠金工車間,觀看青年工人汪慶平運用“優選法”,切削20型水輪機的主軸表演。汪慶平既快又好的操作表演,博得了華老的稱讚。

  “臨海機械工業的搖籃”??這是對臨海機械廠一句實事求是的評價。從這裏派出的骨幹,先後創辦了臨海農造廠、臨海輕工機械廠、臨海通用機械廠。同時,為保存企業發展史上的重要建築物,經幾任廠領導的呵護,至今,這裏還保存著20世紀50年代建造的廠房和煙囪。那支高達30多米的煙囪,彌足珍貴,它不僅鐫雕著時代的口號??“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八個大字,而且,還是臨海機械工業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一座印記著臨海金融業發展的標誌性樓房

  位於巾山西路49號的一座三層舊房,它在臨海經濟中作出過貢獻,曾經是“中國人民銀行臨海縣支行”和“中國農業銀行臨海縣支行”的辦公營業場所。

  1949年7月,在臨海城關成立的“中國人民銀行臺州支行”在紫陽街249號辦公營業。1954年臺州支行改稱臨海縣支行,其後搬遷至位於巾山西路49號的一座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房辦公營業。

  中國人民銀行臨海縣支行,在中國人民銀行和臨海縣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實行金融管理,整頓私營金融業,疏導遊資,打擊金銀黑市,開展存款、放款、匯兌業務,運用折實儲蓄和存放款利率等手段,調控市場貨幣供求,適度增加對私營經濟和個體經濟的貸款,扭轉了臨海縣解放初期金融市場混亂狀況,為臨海縣的經濟恢復與發展做出了貢獻。

  在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中,中國人民銀行臨海縣支行認真執行集中統一的綜合信貸計畫,組織和調節貨幣流通,經營各項信貸業務,對本縣國有企業提供超定額流動資金貸款、季節性貸款和少量大修理貸款,對集體經濟、個體經濟和私營經濟提供部分生產流動資金貸款,對農村中的貧困農民提供生產貸款、口糧貸款和其他生活貸款,為臨海縣的經濟建設進行全面的金融監督和服務。

  1979年,恢復了中國農業銀行臨海縣支行,巾山西路49號的三層樓一座老房子由中國人民銀行臨海縣支行轉給中國農業銀行臨海縣支行辦公。

  中國農業銀行臨海縣支行恢復初期,它的主要任務是統一管理支農資金,集中辦理農村信貸,領導農村信用合作社,發展農村金融事業。到1986年,重點是對農村信用社實行改革,主要採取區域政策,按照各區的經濟條件,對各信用社核定不同的存款準備金比例,並打破封鎖局面,對全市信用社之間的資金實行橫向餘缺調劑。1987年,對行、所實行經營責任制和信貸資金管理責任制,下放貸款審批權限和財務管理權限,擴大了基層所的自主權,行、社之間也加強了內部資金餘缺調劑,還積極開展資金市場,與省內外32家金融機構建立資金折借關係,緩解了臨海當年的資金供求矛盾。1988年,進一步深化行、社改革,全面實行承包經營,搞活農村金融,促進經營活動更好地開展,進一步為臨海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1988年10月,位於鹿城路227號的中國農業銀行臨海市支行新大樓落成,這座位於巾山西路49號中國農業銀行臨海市支行營業樓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但是,作為臨海金融業發展的標誌性建築,應作為重要建築物給予保留,以示於後人。

  臨海搬運工人之“家”

  當人們來到坐落於臨海市古城街道赤城路13號,走進鐵板大門,抬頭仰望時,“中國搬運工會臨海縣委員會工人休息所”十七個大字會映入眼簾,這座朝東而建,外表壯觀的,具有時代性意義的現代建築,是一座在臨海裝卸搬運史上具有歷史性的標誌。

  這座三層樓房建於20世紀50年代,它的建築結構是磚木結構,一批半磚頭扁疊打牆,大擔、大樑很粗,四四方方的,是用整木做的,門窗都是用柏樹做的,沒有屋柱,很牢固很實用,是當時臨海最好的一座房子。

  二樓建有會議室,可容納300多人在這裏開會,當時臨海縣委有重要會議也放在這裏開。

  1949年,中國搬運工會臨海委員會成立。1950年,開始建造這座房屋,其後使臨海搬運工人有了自己的“家”。

  隨著時代的發展,機構名稱屢有更迭。1985年,公司有職工618人,自辦修理汽車、掛車等廠,擁有各類搬運專用車277輛(其中汽車33輛),裝卸機21臺,3.5噸汽車吊可吊裝大型機具、車輛。1985年,貨運量達9.6萬噸,收入221.2萬元,搬運工人默默無聞地在臨海大地上搬運著各種貨物,為臨海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從特定時期特定環境來看,當時中國有直屬的中國搬運工會,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搬運工人的重視和關懷。他們自己用一磚一瓦建造起來的“家”??中國搬運工會臨海縣委員會工人休息所,應該給予保護,讓其放射出特定歷史地位的獨特光芒。

  回浦路上的紅樓

  紅,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最喜歡的吉利字之一:送紅包、戴紅花、披紅袍……都貫穿著紅字。說到紅字,人們還會想到臨海城關回浦路上的紅樓。近年來,常有人問起紅樓的歷史、紅樓的取名……

  這座紅樓,大約建於1959年,當時是由縣政府出資,縣建築公司負責建造的。臨海城裏建磚木結構的三層樓極少。因此,建這座樓時品質要求特別高,別的三層樓是用一皮磚從底層打到頂的,而紅樓的磚牆則用一皮半磚砌的,因此,牆體非常堅固。

  說此樓塗紅的事。當時,是建築公司在建造這座樓房前,曾組織有關人員赴杭州等地參觀學習。有一次,他們在杭州火車站發現了一座紅色大樓,無論從那個角度去觀賞,都使人感到這座大樓紅光閃耀,別具一格,難以忘懷。因此,臨海的紅樓就是參照杭州紅樓的模式建起來的。由於紅樓是塗紅的,是臨海歷史上唯一的紅色之樓,因此,剛塗上紅色時,凡路過的人無不駐足觀望。有的還不斷發出讚美聲:這座紅樓真漂亮呀!因其外貌是紅色的,故人們稱這座樓為紅樓。

  當時,縣級機關的房子非常緊張,特別是文化部門的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都擠在東湖的一座舊樓內,對外查閱和展覽都有一定困難。這樣,縣政府就決定將紅樓撥給縣文化部門,一樓給圖書館,二樓給文化館,三樓給博物館。1962年左右,這三館先後從東湖搬至紅樓。後來,又搬出紅樓。“文化大革命”期間,這裏還辦過“紅太陽展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