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雍正時期的青花釉裡紅瓷器

青花釉裡紅瓷器的工藝複雜,並且要求嚴格,在明朝中晚期官窯和民窯作坊都生產很少。到清朝康熙時代,釉裡紅工藝得到極大提高,尤其對銅元素成色機理有比較科學的瞭解,運用在瓷器的製作工藝上,把握比較準確,繪畫線條靈活,燒成後在釉下顯色很清楚。釉裡紅和青花相結合共同組成畫面,甚至可以畫出大幅的山川景色和人物活動場面。釉裡紅顯色老到,紅中泛褐,層次分明,不混濁,不浸漫。使人感到清代釉裡紅工藝經過三四百年的發展真正成熟了。但釉裡紅產品不多,往往畫面不佔主要地位。

    雍正時期釉裡紅工藝得到全面發展,工藝技巧達到中國制瓷上的最高水平。繪畫風格也發生極大的變化,由康熙時期的粗獷放達,用色用彩講究濃艷強烈,從造型到裝飾畫面都由剛硬刺激轉向用彩淡雅,色調溫和。釉裡紅可以和青花一樣運用自如地表現畫意內容。雍正青花釉裡紅在繪瓷藝術上的獨特風格,突出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釉裡紅表現主題內容,由於釉裡紅和青花一樣都成色穩定,在窯裡高溫焙燒時準確達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繪畫佈局設色時既可安排青花表現主題內容,也可以安排釉裡紅表現主體內容,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雍正御窯製作,但銘款書寫卻是「大明宣德年制」銘款的青花釉裡紅蓋罐,罐蓋的寶頂、蓋沿、瓷罐的頸、肩、底足部位的弦紋、彩雲、卷枝蔓草、回紋等輔助性圖案用青花繪出,而各個部位的鳳紋、牡丹、團葡等主題花紋則用釉裡紅繪出,富麗而醒目。釉裡紅在畫面中不但是主題花紋,而且占的面積也很大。

    第二,主題突出,裝飾性強。例如北京故宮博物館珍藏的雍正款青花釉裡紅三果紋雙耳扁瓶,瓶口是用青花畫弦紋、回紋,頸部折枝牡丹,雙耳也是藍色,腹體的弦紋、卷枝蔓草、圈足部位是纏枝花卉,腹壁的折枝花果等都是青花,可以說輔助花紋幾乎都是青花,只有桃、石榴等果子和花朵是紅色,占的位置小,但紅色耀眼,使主題格外突出。

    第三,增加畫面靜穆氣氛,一般來說紅色熱烈,在畫中起烘托渲染作用,但雍正工匠巧妙地運用釉裡紅的紅色使畫面氣氛格外靜穆。北京故宮收藏的青花釉裡紅「蘭亭會」紋筆筒,畫面開闊,翠巒青嶂,山石兀立,祥雲繚繞,樹木亭閣,沉靜肅穆。場地上幾個石凳,幾張矮桌,正中上端是一群士大夫知識分子在欣賞一幅翠竹長卷,左側幾個文人在切磋文事。整幅畫都用青花繪出,只在翹尖的亭子前後,古松旁邊的老梅枝頭細小而繁開的梅花用釉裡紅畫出,由於銅紅不鮮艷,紅的老沉,使整幅畫增加很多靜穆的氣氛。

    第四,畫面細膩逼真,以往的釉裡紅由於顯色不穩,多有流淌浸漫現象,所以繪畫時多用快速的筆法,大寫意的畫出花紋,多簡單干煉,燒成後畫面多模糊不清。雍正時青花和釉裡紅兩種彩料都呈色穩定,都可以用工筆寫生的技法作畫,細膩逼真。

    第五,由於工藝的成熟,青花和釉裡紅在瓷器上使用藍色和紅色交映,畫面更完整,表現力大大增強,主次分明,裝飾性更強。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