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桑奇窣堵波

桑奇大塔. 窣堵坡,又稱窣堵波,音譯自梵文的st?pa,是源於印度的塔的一種形式,在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等南亞、東南亞國家比較普遍。
  窣堵波是古代佛教特有的建築類型之一,主要用於供奉和安置佛祖及聖僧的遺骨(舍利)、經文和法物,外形是一座圓塚的樣子,也可以稱作佛塔。公元前3世紀時流行於印度孔雀王朝,是當時重要的建築。
特點
  桑奇窣堵波充分地體現著印度宗教建築的獨特風格,即把宗教意義與象徵意義融為一體的建築的功能主義,它著重表現天與地、建築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係,強調這種無形的力量要遠勝於那些單純的建築形式美的原則。隨著佛教的廣泛傳播,桑奇窣堵波的象徵意義和造型也在亞洲廣泛流傳,並在流傳中有所變革,以適應當地的傳統和風俗。像中國元代流行的覆缽式喇嘛塔、緬甸的大金塔和泰國的錐形塔等莫不深受桑奇窣堵波的影響。
外形結構
  桑奇窣堵波又稱桑奇大塔,是一個半球形的、缺乏內部空間但卻十分獨特的建築物。同世界各地許多早期的墳墓型制都脫胎於住宅一樣,它的造型借鑒了古印度北方竹編抹泥的半球形房舍。它的中央是覆缽形的半球體墳塚,球體直徑32米,高12.8米,立在一個直徑36.6米、高4.3米的圓形台基上。塚體由磚石砌成,表面鑲貼著一層紅色砂石。圍繞著塚體有一圈高3.3米的仿木式石欄杆,欄杆外四面各辟有一座砂石塔門牌坊,這是在桑加王朝時代(約公元前187~75年)增建的,其中最古老的南門牌坊建於公元前75~20年。牌坊高約10米,包括兩根垂直的有柱頭的柱子和在立柱之間插榫的3根水平的橫樑,斷面呈橄欖形,造型獨特,反映了木結構的傳統。牌坊的兩面覆滿了浮雕,輪廓的外緣則用圓雕裝飾,此外還有用婆羅門文字雕刻的捐贈者的名單。整個牌坊比例勻稱,形式獨特而輕快。圓塚頂部有一圈石欄杆,正中是一座托名佛邸的小亭,亭上冠戴著3層華蓋。 
  桑奇窣堵波四周有一圈小徑,僧侶們圍繞著窣堵坡邊走變誦經。小徑外側早石欄杆(玉垣),建於公園前2世紀,每段正中設一個門(公元前1世紀),合資朝向正方位,欄杆本是木結構的,後來改為石砌的。但仍仿木結構。在立柱之間採用插榫的方法橫排著三根石料,斷面呈橄欖形。立柱頂上用條石連成一個環。這樣的欄杆是印度建築中所特有的。祭祀儀式的終了部分是僧侶和信眾繞覆缽誦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