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綠水旅遊社區's Archiver

ertebewwr1526 發表於 2013-3-16 11:39

落霞餘暉——海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幾件光緒官窯瓷å™

中國古代瓷器,經宋、元、明的不斷創造和發展,清康熙、雍正、乾隆達到了鼎盛時期,無論品質、數量都是前代不可比擬的,代表中國瓷器最高水準的景德鎮官窯瓷更是達到登峰造極的程度。嘉慶以後,特別是道光年間,由於外強的入侵以及社會的動盪,使得景德鎮的制瓷業總體走向衰退。光緒年間,社會局面相對穩定,清政府重整瓷業,陶瓷業進入了一個相對繁榮的時期。其燒造工藝、品質雖不及康雍乾三朝,但也可圈可點。現介紹海南省博物館收藏的幾件光緒官窯瓷器,以饗讀者。

        精品欣賞

        青花礬紅描金雲蝠紋瓶 口徑7.5釐米、足徑15釐米、高33釐米。直口,直頸,溜肩,腹部圓鼓,圈足。造型新穎,頸部比天球瓶頸部稍短,與賞瓶的區別是直口。口沿施金彩,繪回紋和如意紋邊飾,圈足繪一周卷草紋。通體繪礬紅描金蝙蝠飛翔於青花祥雲之間,寓意“洪福齊天”,青花發色藍豔。底部青花楷書“大清光緒年制”雙行六字款,是光緒朝官窯瓷器中的精品。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的定窯。自元代景德鎮窯成功創燒高溫銅紅釉瓷器後,經歷了明初永樂、宣德時期的輝煌,到嘉靖時已趨於沒落。從存量較少的嘉靖銅紅釉傳世品中可見,其釉色紅中泛黑,色調發暗。

        嘉靖時又創燒了礬紅。礬紅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制而成的低溫紅釉。因其著色劑為鐵,又稱“鐵紅”。礬紅釉瓷器一般要經過兩次燒成,先高溫燒成白瓷胎,再塗抹礬紅料入窯低溫焙燒成器,因而又稱“抹紅”。它雖沒有銅紅釉豔麗,但燒制技術相對容易,呈色穩定,一度替代了銅紅釉的地位。明正德、嘉靖、隆慶年間因祭紅釉難燒,而皇家祭祀必用,故曾下令燒礬紅釉以代。礬紅釉至清代康熙時有了很大的進步,做工更加精細。它的色澤往往帶有一種如柳丁般的紅色,色澤鮮豔,華麗凝重。礬紅釉既可做釉,又可做彩,明清景德鎮窯多用礬紅與各種色彩相配描繪龍鳳、人物、花卉等各種紋飾,畫工精細,色彩鮮豔。嘉慶以後,礬紅色澤均不甚佳,僅光緒時稍有起色。

        青花礬紅釉是釉下青花和釉上紅彩相結合的瓷器裝飾技法,創燒於明宣德時期。在製作工藝上,先燒成青花瓷器,再在釉上用礬紅描繪圖案,然後低溫烘烤。在青花的襯托下,礬紅釉愈發顯得豔麗奪目,對比強烈。釉下青花與釉上礬紅彩的結合是中國制瓷史上的里程碑,為五彩、鬥彩等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粉彩龍鳳紋罐 口徑18釐米、足徑15.5釐米、高30.8釐米。直口,短頸,弧形肩。外壁以粉彩裝飾,有紅、粉、藍、黃、綠等多種色彩,繽紛豔麗。腹部飾龍鳳戲珠紋,間以祥雲紋。近底處飾變形蓮瓣紋一周。底部青花楷書“大清光緒年制”雙行六字官窯款。

        粉彩瓷始創於清康熙時期,它是在五彩的基礎上,受琺瑯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而創造的一種釉上彩品種。粉彩瓷由於在原料中使用了含砷的玻璃白,所表現的物像粉潤柔和,細緻入微,富有層次感,顯得生動自然,又稱“軟彩”。雍正時,粉彩瓷達到極盛。乾隆粉彩進一步發展,創造出許多新穎的粉彩瓷器。除白地粉彩瓷外,還燒制了許多色地粉彩瓷。

        清代後期粉彩瓷多沿襲乾隆時期已有的品種,少有創新。道光時署“慎德堂制”、“巨德堂制”等款和同治、光緒時署“體和殿制”、“大雅齋”等款的粉彩瓷較為精緻。
        
        光緒粉彩瓷色澤多較淺淡,不夠鮮亮。光緒晚期粉彩因多用含粉質較少的淺淡軟彩,施彩較薄,色調柔和,被後人稱為“光彩”。但各種色地粉彩器製作精細,具有較高水準。這些色地粉彩瓷大部分是禦窯廠專門為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燒制的餐具和陳設瓷,裝飾風格基本相同。其中署“大雅齋”款的最為精緻。多以黃、綠(淺綠或豆綠)、藍(佛青)、紅、紫、藕荷(雪青)等彩色為地,以琺瑯彩中的藍、白料彩繪紋飾。繪畫內容以鸚鵡、藤蘿花等花鳥畫為主。用各色地襯托墨彩繪畫的也很多,墨彩表面無光。

        黃地粉彩開光三羊開泰盤 口徑34釐米、足徑22釐米、高5.5釐米。撇口,淺腹外弧,圈足。內外皆以粉彩裝飾。盤內口沿飾一圈回紋,以紅、白、粉、綠彩勾描。內壁以黃釉為地,其上繪粉彩纏枝花卉托出4個對稱圓形開光,開光內繪3只神態各異的羊,寓意“三陽開泰”,構圖繁密,色彩豔麗。盤心正中以礬紅勾邊填以金彩繪篆體團“壽”字,篆法古樸,字體圓潤。外壁白釉地上飾以3組粉彩纏枝花卉,紋飾勾描細膩,色彩淡雅柔和。底部以礬紅彩楷書“大清光緒年制”雙行六字官窯款識。此盤工藝繁複精良,色彩華美富麗。

        黃地粉彩瓷是把黃釉與粉彩結合而形成的一個陶瓷品種。它的基本工藝與粉彩通常在釉上施彩不同,而是採取了素三彩“多種色地套疊,先在素胎上刻畫出紋飾輪廓線,再繪以圖案,塗施彩色釉地工藝”。器物一般胎體細膩,修胎規整,施彩典雅華麗。

        清中晚期的黃地粉彩瓷濃豔華麗,繪畫技藝精細,是官窯器中的典型佳作,極具皇家氣質。這類瓷器在目前的藝術品市場中也非常受歡迎,特別是光緒年間落有“儲秀宮制”、“大雅齋”款的黃地粉彩瓷歷來為瓷器收藏家所重視。

        粉彩雲蝠紋賞瓶 口徑10釐米、足徑12.5釐米、高40釐米。撇口,細長頸,肩腹渾圓,圈足。為清代賞瓶的標準造型。它的內壁罩白釉,外壁口沿、肩部飾描金弦紋。口沿下飾粉彩如意雲紋,頸部與腹部滿繪祥雲百蝠。這裏的祥雲似如意,同時以蝠寓“福”,象徵幸福如意、延綿不絕之意。肩部為纏枝花卉紋,下腹部為變體蓮瓣紋,近足處飾纏枝花卉紋。底部青花楷書“大清光緒年制”雙行六字款。造型優美,構圖繁密,紋樣精細,色彩明麗,為典型的光緒官窯粉彩器。

        賞瓶出現於清代雍正年間。當時的統治者為了鼓勵各級官員清正廉明,精心設計、專門創燒了這種瓷瓶,用以賞賜官吏。其造型來源於玉壺春瓶,傳世品基本形制相同,均為撇口、細長頸、圓腹、圈足。為雍正督窯官唐英“參古今之式,動以新意,備儲巧妙”而奉旨審定的款式。初名“玉堂春瓶”,因雍正皇帝專用於賞賜功臣,賞瓶就成為玉堂春瓶的專指代稱。

        賞瓶一般採用固定模式的紋樣:頸部裝飾青花蕉葉紋,腹部裝飾纏枝蓮紋。其寓意深刻,“青”代表“清”,“蓮”代表“廉”,“青”“蓮”合在一起,包含著清中晚期社會的意願,希望時政“清廉”。

        賞瓶自創燒以後,很快就成為清代瓷器生產中的一個傳統器型,是清中期以後陶瓷造型中最具代表性的器型。其中,尤以乾隆時期的生產與使用最為盛行。乾隆後每朝相襲,名稱、器形及用途從未改變。只是肩部有兩種形式:一種肩部無飾,另一種肩部飾兩道凸弦紋。

        除了常見的青花纏枝蓮紋賞瓶外,在乾隆時期出現了粉彩賞瓶。不過,這類賞瓶已經失去了青花纏枝蓮紋賞瓶原有的賞賜用途,更多的是用來陳設與欣賞。清晚期的光緒和宣統朝,粉彩賞瓶中常見的有百蝠紋賞瓶、百蝶紋賞瓶和皮球花紋賞瓶。此外,還有霽藍釉賞瓶、霽藍釉描金賞瓶以及吹藍雲龍紋賞瓶等。

        黃釉蓋豆 口徑15釐米、足徑13釐米、通高25釐米。直口,深腹,喇叭形高圈足,器物上部有覆盆形蓋,蓋頂有一寶珠紐,蓋上印變形如意紋,腹部印凸起變形的海水紋。豆的內外壁和高足內均施黃釉,底部陰刻六字楷書款“大清光緒年制”。造型規整,優美端莊,釉面亮麗,華貴典雅,給人以富麗堂皇之美感。

        黃釉瓷唐代始燒,產地主要有安徽壽州窯、蕭縣白土窯,河南郟縣窯、密縣窯,河北曲陽窯和山西渾源窯。明代黃釉瓷所使用的是一種低溫鐵黃釉,創燒於宣德時期的景德鎮官窯。黃釉瓷一直是明清宮廷的主要用瓷。除了做日用品、陳設器外,還用做宗廟祭器,因此是各朝官窯必燒之物。弘治朝的嬌黃釉冠絕明代。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7.0.0  © 2001-2009 Comsenz Inc.